目前乳腺病、乳腺癌发病率日益升高,尤其在各类乳房疾病中乳腺增生发病率占到了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城市妇女发病较多。中外医学界将其列为乳腺癌前期病变,乳腺癌正成为危害妇女健康之主要疾病。而中医艾灸疗法在防治乳腺病方面有其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不少人经前有乳房胀痛、有时疼痛会波及肩背部,经后乳房疼痛逐渐自行缓解,仅能触到乳腺有些增厚,无明显结节,这些是生理性改变,并非疾病也无需治疗,属于生理性的增生。
乳腺增生则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的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雌激素长期处于相对或绝对过剩状态所致。中医认为一般是由忧怒伤伤肝或思虑伤脾引起气滞所致,气滞于乳络所致。
根据女性生理特征和乳房经络循行特点,通过乳房的经脉分别有以乳头垂直地面的直线为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内侧靠近人体前正中线旁开2寸为肾经及冲脉的循行线路;乳头外侧胸部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由于乳腺体本身结构特点,疏松柔软,当以上经脉不畅时,乳房局部就成了气血易聚的场所,当气滞、气郁、气血不畅牵延日久,冲脉不调、肾气不足、心肺不利、脾气不运等等时,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就会有结节、水肿、肿块出现。
出现上述症状时,医院进行超声或钼靶检查。乳腺增生患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艾灸疗法,效果也非常明显。
艾灸方法
在乳房部位可触及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小者如沙砾,大者可超过3-4厘米,多位于外上限,表面光滑活动,触压有轻微疼痛,与皮肤不粘连,表面无红肿热痛。
做近红外线乳腺诊断仪及乳房B超检查,明确确诊。肝郁气滞型伴见乳内肿块随月经前后或情志波动而增大或缩小,多有经期乳涨,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精神郁闷,喜叹息,胸肋胀痛;痰气凝结伴见乳内肿块乳鸡卵,坚实光滑,无明显胀痛。头晕、胸闷、痰多,胃纳欠佳。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散结。
艾灸主穴
1阿是穴
(指局部病灶部位,或乳房肿块部位)
2
乳根穴
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乳瘀,霍乱转筋,寒痛咳逆,臂肿痛。
3阳陵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膻中穴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痰气凝结加丰隆、足三里;肝郁气滞加太冲、膈腧。
[灸感表现]灸感主要以痒、蚁行感为主,个别患者有痛感。部分患者刚开始施灸时病变部位会痛,有时会灸此处而痛彼处,甚至痛不可忍,当灸到一定天数一定量时,疼痛减轻或消失。灸后的乳房松软没有结节,提示疾病治愈。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类疾病,大都以疏肝补肾,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为主。利用艾灸方法,温熏相关穴位,是针对病因病理变化相结合的治法,也是提高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
灸法治疗乳腺增生有很好的效果。治疗期间应注意改变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行为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病的进一步发展。减轻各种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充足睡眠,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不吸烟不喝酒,注意建立低脂肪饮食、多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伤。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