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如何治疗咳嗽

时间:2021-11-24 16:38:12 来源:咳嗽

白癜风医院解答最好吃熟透的鸡蛋 http://www.t52mall.com/bdfcs/lcbx/2162.html

咳嗽一症,首见于《内经》,如《阴阳应象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宣明五气》《咳论》等篇,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分类、治疗均已有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素问·咳论》,专门论述咳嗽,并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咳嗽的辨证论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将咳分为风咳、寒咳等十种,并对各种咳嗽的病因、症候作了描述及鉴别。金元时期,各医家对咳嗽一症的认识,各抒己见。如刘完素、张子和用五运六气学说加以阐述,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李东垣重视湿气所伤,朱丹溪则将咳嗽分为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五种。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辨证用药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补充。李《医学入门》中首先提出外感、内伤的分类法,赵献可《医贯》进一步论述咳嗽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外感咳嗽由肺而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而内伤咳嗽则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的见解,对后世治疗咳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历代医家对咳嗽一证阐述甚多,其发病原因亦很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病变之本主要在肺,若病延日久,则随着病情的加重,可由肺及脾,由脾及肾。

针灸治疗咳嗽,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提出五脏之咳,应取俞穴,六腑之咳,应取合穴,有浮肿者,可取脏腑之经穴而分治之的治疗原则。以后历代针灸著作多有记载咳嗽的证治处方。如《灵枢·五邪》有:“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针灸处方就更多,在《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篇中记有:“咳逆上气,唾沫,天容及行间主之;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气短,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咳干呕满,侠白主之;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阴郄主之;咳而胸满,前谷主之;咳而面赤,支沟主之;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钟主之。”唐·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处方亦不少,在《千金要方·咳逆上气病》篇中,记载“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维道主咳逆不止,大陵、少商主咳逆喘;三里主咳嗽多唾”,《千金翼方》中记载了脏腑咳的针灸处方:“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阴。嗽灸两乳下黑白肉际各一百壮;嗽灸大椎下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中间一处,随年壮。”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咳嗽》中说:“三里主咳嗽多唾,鱼际疗咳嗽喘,肺俞疗肺嗽,少泽、心俞、库房疗咳嗽,天突疗咳嗽上气……喉内如水声,廉泉疗咳嗽少气,经渠疗咳逆上气……尺泽治咳嗽唾浊,大杼治风劳气喘咳嗽,风门治喘气,卧不安,久嗽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穴,各随证治之。”《针灸大成·痰喘咳嗽门》载:“咳嗽饮水用太渊,引两胁痛用肝俞,引尻痛用鱼际。”

咳嗽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急性支气管炎开始时多见表证,故治法以解表为主。继则多见风、痰、热的症状,治法以祛风、泄热、宣肺化痰为主。其病理变化一般多局限于肺卫部分,治疗较易,针灸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慢性支气管炎则多缠绵反复,长期不愈,病情复杂,难于根治。10余年来,全国曾开展了广泛的防治研究工作,获得一定的成绩,但迄今为止,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分析,其发展规律可分为:①病在肺:早期患者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等肺脏症状。②肺脾同病:一般多见于久治不愈的患者,除肺脏症状外,并有食欲不振,胸腹满闷,大便不调等症状。③肺肾同病:多见于后期患者,除肺症状外,更见喘息气逆,动则更甚,腰酸腿软,面浮肢肿等肾虚症状。最后导致喘息气促,心悸怔忡,面色无华或青紫等肺、心、肾互虚的危候。在整个过程中病情的演变,虽然错综复杂,但其总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出上述传变规律。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规律,其治疗方法不外:①治肺:即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等法,针灸取穴如风门、肺俞、天突、尺泽、太渊、丰隆等。②肺脾同治:根据肺脾症状表现的轻重,或侧重治肺,或侧重治脾,或两者兼顾。针灸取穴,治肺穴位已如上述,治脾穴位,如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均可选用。③肺肾同治:一般常用宣上纳下的治法,宣上即展肺气,包括宣肺利气、化痰等,纳下即摄纳肾气,肾虚不能纳气以致喘息气促时用之。用穴如肾俞、气海、关元、太溪等,至于肺、心、肾互虚时,则应三脏同治,而重点在于心肾,如取心俞、厥阴俞、内关、关元、气海等,均属必要,但病已至此,则非单独针灸所能有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灸疗法,除冬病夏治伏灸法外,我们对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嘱其于每晚临睡时用艾条灸风门、肺俞、气海、足三里等穴,灸至皮肤灼热潮红为度,长期不断。不仅支气管炎可不发或少发,而且体质也由弱转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sgo.com/jbtz/16230.html
热点排行
慢性咳嗽是如何引起的

慢性咳嗽是如何引起的?慢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由于一些检查在幼小……【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相关导读
慢性咳嗽是如何引起的

慢性咳嗽是如何引起的?慢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由于一……【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