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外科临床副教授司徒达麟医生
“三肺人”是球迷对韩国足球明星朴智星的爱称,意思是他肺活量大,跑不死,就像比常人多了一个肺,这也帮助他成为了近年在欧洲赛场最耀眼的亚洲足球运动员。
不过现实中有一些真正的“三肺”人,他们可不是这么走运。
医院去年收治了一位病人黄先生,他从童年开始就痰多咳嗽,一直以为是支气管炎,三十多年后才发现,原来是肺叶内多长了一个异常的肺组织。而这个多余的“肺”反而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令他的肺部反复发炎,咳痰不断。
在医学上,这种“肺中肺”的情形被称为叶内型肺隔离症。
今年4月底,医院胸外科团队运用全球最新颖的单孔手术,在肋间开了一个直径仅3.5毫米的小孔,找到这个多余的“肺”并取了出来。从全球医学文献的报道来看,这是首次采用创伤极小的单孔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病人几乎毫无痛苦。
单孔手术就是通过这个3.5毫米的小孔完成
长了第三个“肺”咳嗽三十年难愈
肺隔离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肺畸形,在胚胎发育期间,负责向肺部供血的肺动脉发育不全,使一部分肺组织供血受阻,成为了没有肺功能的异常组织。如果它被包裹在正常肺叶之内,就称为叶内型肺隔离症,如果独立在外,则属于叶外型。
黄先生的情况就是叶内型,从CT影像来看,就像肺的右下部里面又长出了一个多余的肺。但被这个被隔离的肺组织仍然与气管想通,细菌、颗粒物进入后,积聚在内而无法排出,引发反复感染,表现为痰多、咳嗽。黄先生今年35岁,这种情况就存在了30多年。
医院治疗之前,他根本不知道是自己的肺先天出了问题。“很小的时候医生就说这是支气管炎,春秋两季都会犯。”
据黄先生回忆,他的童年都是在咳嗽中度过,上午咳一阵,下午稍好一些,晚上又来,如果感冒、天寒,会更严重。医生只能不断开些消炎的青霉素给他注射。
“有时候我打针打得烦了,就在路上把青霉素丢掉,回家就跟爸爸说打过了。”
高一之后,这种情况渐渐消失。
然而到了年,时隔十多年后,老毛病复发了,而且变本加厉,以前天气转热就没事,可是现在夏天也会犯。上班时、晚上睡觉时都会咳个不停,有时痰多得几乎“喷着出来”。
他还变得畏寒怕冷,“我不敢吹空调、风扇,在车里别人都热得像蒸桑拿,我却觉得很舒服。”
单孔手术:四小时解决问题
年初,饱受困扰的黄先医院。医生通过CT检查初步怀疑是右肺下叶囊肿,给予抗炎、祛痰的保守治疗。但症状依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随后,病人被转介到胸外科,医生通过增强CT发现他的肺部存在异常血管,确认为较罕见的叶内型肺隔离症。
“正常情况下,肺部的血液是从肺动脉输入的。但我们发现有异常的腹部主动脉伸入了肺部,向右肺下叶供血,这正是肺隔离症的一个表现。”胸外科主管司徒达麟医生说。
要根治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手术切除异常肺组织。
近年胸外科手术趋向微创化,代替创伤极大的传统开胸手术,而单孔手术则是微创的全球最新热点。与通常三孔的微创手术不同,单孔手术只需开一个小孔,导入微型摄像头和操作工具就能做手术,创伤极小,术后恢复很快。医院的司徒达麟医生是亚洲最早开展单孔手术的医生之一,医院之后,已经将单孔技术应用于肺癌等胸外科遇到的主要疾病。
不过跟肺癌相比,叶内型肺隔离症的手术切除难度要高很多,因为隔离肺组织的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在切除时,一旦异常血管损伤退缩回腹腔或纵隔内,就会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在世界医学文献的报道中,还没见过用单孔方法来做这种手术。
但一直致力降低病人创伤的司徒达麟医生决定带领团队尝试以单孔来完成这个手术,并一举成功。
“进入患者身体后,我们看到,由于长期的感染,病人肺组织周围的粘连非常严重,必须很仔细很小心才能找到隐藏在其中的异常血管。而且我们发现这些血管多达3条。”司徒医生说。
医生从外接显示器观察单孔里面的身体情况,
寻找异常血管
单孔革命
这场手术最终花了四个小时,但效果很好,病人基本没有不适,第二天就能下床,第四天康复出院。
“我说立竿见影人家可能不信,但一做完手术,我咳痰的问题确实马上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黄先生说。
一个月后,热爱运动的他登上小区后面的大山,爬了七公里的山路。
“如果是以前的开胸手术,伤口起码有十多厘米,术后三四个月胸部还在痛。”司徒达麟医生说。
司徒医生认为,能应对复杂的叶内型肺隔离症,说明单孔手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对付肺癌手术更加没有问题。
今年3月,司徒医生还特意邀请了全球单孔手术革命的发起者——西班牙胸外科医生DiegoGonzalez医院演讲,他希望希望单孔手术能尽快在国内普及,让更多病人受益。
文字/陈永祥编辑/李顺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
《开胸验肺?如今连肺癌手术也只需开个小孔》
了解Diego医院之行。
联系我们
-(周一至周日上午8:00-晚上8:00)
现场预约:门诊大堂及各科室门诊
网络预约: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