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在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约占1/3以上。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因诊断不明确,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对咳嗽发病机制、病因分布、诊断与治疗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进一步完善指南,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年启动了年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修订工作,并最终形成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定义与分类咳嗽是机体的防御性神经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重视病史,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用药史。(2)根据病史选择有关检查,由简单到复杂。(3)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4)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序进行。(5)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诊断的前提。
咳嗽的评估主要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咳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测评、咳嗽频率监测及咳嗽敏感性检测等,有助于病请评估及疗效观察。
急性咳嗽诊断应注意区分是否伴有重症疾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选择相关检查进行鉴别。急性咳嗽有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征象,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气胸、肺栓塞及异物吸入。
亚急性咳嗽治疗在处理亚急性咳嗽时,首先要明确咳嗽是否继发于先前的呼吸道感染,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治疗无效者,再考虑其他病因并参考慢性咳嗽诊断流程进行诊治。
儿童慢性咳嗽治疗原则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原则为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病因不明,或年龄太小无法进行相关检查,可进行经验性治疗或对症治疗。如果治疗后咳嗽症状没有缓解,应重新评估。镇咳药物不宜应用于婴儿。
——全文刊登于年第5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