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咳嗽哮喘病症因脉治

时间:2016-10-13 13:34:45 来源:咳嗽

论咳嗽哮喘病症因脉治

论咳嗽哮喘病症因脉治

咳嗽哮喘都是常见和多见的疾病。由于它的病因多端,所以症状也不一致,古今医家,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曾作了很多的分析研究和记载。

前人对咳嗽哮喘辩证论治之法,不仅分为内因外因,而且还分五脏六腑,论诊仍不离八纲,亦不离八法,与治疗其他疾病方法无异。所用药物品种虽少,辩证立方变化较多,更有经方与时方之别。

例如治疗咳嗽哮喘之药,古人多用——麻黄、细辛、干姜、桂枝、茯苓、半夏、五味、杏仁、葶苈、厚朴、皂荚、泽漆、甘遂、桔梗、款冬、甘草、麦冬、紫菀、黄芩、石膏、生姜和大枣之类。其治咳喘之方,古人多用小青龙汤方加减,再如射干麻黄汤、泽漆汤、厚朴麻黄汤、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越婢加半夏汤、桔梗汤、麦门冬汤、生姜甘草汤、桔梗白散和苇茎汤之类。因这些方药组合,都是散中有收和泄中有补,降中有升,温中有清。但非善于掌握者,颇难用得其当。

病因

所以发生气管不利,导致咳嗽哮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肺受病邪刺激所引起,病邪因素很多,概括为三类:

(1)外因:如感受风、寒、暑、湿、躁、火六淫之邪,或吸入烟尘瘴岚秽浊之气而犯肺。

(2)外因:如损伤气血、津液、或痰饮水气上攻,以及其他脏腑受邪,发生病变,转移于肺。

(3)内外合因:如先有热邪内蕴,后被寒邪外束,也有痰饮素盛,更受风寒外侵。亦有正气先虚,病邪后袭,两因相合,肺受邪侵。

病状

由于病因不同,故所见症状亦异。从咳嗽声音论,有咳声清高,有咳声重浊;有干咳无痰,有只咳半声;有咳则作呛,有咳嗽则喘不得息,有咳嗽喉间作响如水鸡声,有咳则哮喘声如拽锯,有呛咳连声不能回气,声如犬吠,回气时做笛鸣音和咳嗽声音嘶哑之分。从咳嗽时间论:有平旦咳重,有夜半咳剧,有午前咳甚和午后咳加之殊。从咳嗽痰色论:有痰稀色白,有痰稠色黄,有痰焦色绿,有痰色灰黑,有痰中带血,有痰杂脓血腥臭,有痰多、痰少或无痰之别。从咳嗽兼证论:有咳喘痰不得卧、卧不能仰,有咳嗽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有咳引胸痛,甚则咽喉肿痛如哽;有咳引两胁下痛,甚则不能转侧;有咳引左胁下痛,阴引肩背;有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更有咳嗽作呕,甚则呕出蛔虫;有咳呕像胆汁样之苦涩绿水;有咳则遗矢;有咳则转矢气。

病机

前言咳嗽哮喘是由于肺受不同因素刺激而产生不同症状。据此可以理解不论何种因素,只要犯肺,轻则就会引起咳嗽,重则成为喘啸。但从前人记载及临床所见,似以寒邪致咳为多。

因肺为华盖,属金而主气,外合皮毛,职司呼吸,开窍于鼻,外主治节,内主肃降。其经脉属于手太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是动则病咳嗽,喘满。而寒主收引闭藏,其气凛冽。肺受寒邪,则治节与肃降之机能失调,呼吸之气不顺,求其不作咳嗽与喘啸,则绝不可能。须知寒邪伤人,不单纯发生咳嗽、喘啸,因寒邪伤人之其他经脉脏腑,则为泻、为痛、为伤寒重病,为其寒邪犯肺,轻则为咳嗽,重则为喘啸、在此更应说明,寒邪犯肺其途径有三:一是从鼻窍直接吸入,由喉咙以至于肺;二是从皮毛侵入,因皮毛为肺之合,寒邪则间接从其所合而至于肺;三是从食道传入,其寒饮食入胃,则寒邪亦间接循肺脉上至于肺系。《灵枢经、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因肺主所生之病,就是咳嗽,肺不受邪则不咳嗽。在此可以说:外感病中以见咳嗽为轻症,内伤病中以见咳嗽为重症。

审症求因

上面对肺脏受邪发生咳嗽哮喘的机制,虽已有所说明,但对于不同因素的咳嗽引起不同症状的机制,亦应有所说明,分列如下:

一、咳嗽痰稀色白易出,涕清,午前咳甚,此为风邪犯肺,亦称伤风咳嗽。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伤人即病,津液未被煎熬,故痰稀色白而易出,午前为阳中之阳,所以午前咳甚。

二、咳嗽痰稀色白起泡,难处,午后咳加,此为寒邪犯肺,亦称寒咳。因寒为水气,痰虽为脾湿所生,实乃水饮所化,故痰稀色白而起泡。寒为阴邪主闭藏,寒则气收,故咳嗽痰不易出,午后为阳中之阴,所以午后咳加。

三、咳嗽痰稠色黄,咽干口燥,此为热邪犯肺,亦称热咳。因津液得热煎熬,故痰稠而色黄,热而伤阴,故咽干而口燥。

四、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吐在盂中时间过长,则上层为痰,下层为水,此为湿邪犯肺。因湿为阴邪,与水同类,故痰稀色白而咳嗽声重。

五、咳声清扬,痰少难出,喉间作痒,此为燥邪犯肺,亦称燥咳。因躁则耗灼津液,躁气主清凉肃降,故咳声清高,痰少难出。

六、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喉咙发干,此为火邪犯肺,亦称火咳。因火能伤津,火旺则水亏,痰不易生,故虽咳嗽连声,只有极少量之痰,甚至无痰。

七、咳时干呛,绝对无痰,每咳半声即止,俗名干呛,此为劳伤气分,亦称伤气咳。因劳则气耗,气为水之母,气耗则水之化源竭,水亏则火旺,火逆上气,故干呛无痰,咳只半声。

八、咳时痰中带血丝或血点,咳痰时少,干咳时多,有时亦作半声呛咳,胸中或胁下时有一过性极细之掣痛和刺痛,此为劳伤血分,亦称伤血咳。因跌扑撞伤或强力努挣,导致孙络伤损,故血出如丝线之细,如麻豆之小,故淤血滞络则为刺痛。

九、咳嗽气短不足以息,似喘非喘,面脸微浮,不能安卧,动则心悸,头眩,此乃水饮停积于胃,水气上逆犯肺。此为水气咳。因胃之经脉属足阳明,上萦于面,故面目微浮而发眩。仲景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前人以胃不和则卧不安。

十、咳嗽痰多色白,火稠或稀,前人以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大凡肥白胖嫩之质与多食肥甘之人,好发此病。因本体阳微湿盛,更加厚味助热,湿热熏蒸,其胃中津液均化为痰饮,此为痰饮咳。所以不因外邪感面,亦自咳嗽。

十一、咳嗽痰少,有时咽干口燥,或盗汗骨蒸,此为阴虚咳。多发于大病之后,于秋冬之交以及形瘦色苍之人。因本体阴虚,复感躁邪所致。

十二、咳嗽痰结色黑,乌灰如败絮,每次只能咳出一、二口,结聚成团成块,咳出则沉于水底,俗成老痰咳。因痰伏过久,被热煎熬凝结而成,故必须咳出方块。但更有从事锅炉或煤炭职业人员以及嗜好吸烟成癖者,亦咳嗽灰黑之痰,因日常吸入烟煤尘屑,故痰亦灰黑,此与老痰不同。

十三、咳嗽贪多色白,经常畏寒,天暖则咳缓,天寒则咳剧,此为卫阳式微,寒湿合邪,亦称虚寒挟湿咳。因本体系痰饮素质,湿盛阳弱,湿盛则生痰,故痰多而色白,阳弱则畏寒,故天寒则咳剧。

十四、咳嗽气上逆而不降,喉间痰响,声如水鸡鸣,此寒邪挟水饮上攻,亦称寒挟饮咳。因肺中寒饮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故声如水鸡鸣。本病多发生于嗜酒、好茶和吸烟者。

十五、咳嗽声重,痰不易出,咽干如烟熏,气逆作呛,甚则咳引胸痛、头汗、咳久不愈,则声音嘶哑,此为寒邪束热,亦名寒包火咳,因热被寒束,肺气逆而不降,所以咽中如熏而声音嘶哑。

十六、咳嗽不甚,觉喉间有物作痒,忽然有血随咳声咯出,痰血界限分别,有接连咯血数口而自止,有一日咯血一次或几次,亦有经数日不药而自愈。但素无肺胃结核与溃疡病出血史,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本病发无定时,出血或多或少,不病则如常人。

十七、咳嗽痰胶色绿,每日午后潮烧,两颧发赤,夜半以后咳剧。有时咳中带血,此为劳癪肺损,故称肺痨咳,今名肺结核。必其人阴虚火旺,再受感染,因痰被火热煎熬,所以痰胶色绿,咳久则肺损络伤,故痰咳带血。

十八、咳嗽呛急连续不断,如犬吠声,甚则不得喘息,回气时作尖锐笛鸣音,甚则呕吐带血,此为疫咳,亦称鹭鸶咳,今称百日咳。唯儿童多患此病,因先有伏热在肺,继受时邪感染。热伏化火,咳震络伤,火性炎上,所以咳呛气急而呕吐带血。

十九、咳嗽脓血腥臭,牵引胸中或胁下隐痛,尤以右胁居多,此为肺生痈疽,简称肺痈。因热邪稽留于肺,再感病毒,使肺脏发生痈疽溃烂,所以咳引胸胁作痛而吐脓血。

二十、咳嗽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此为肺气不利,咳震络伤,古名肺咳。因肺所生病为咳、为上气、为喘满。

二十一、咳嗽喉中作梗,甚则喉咙咽痛,此为心咳。心不作咳,因心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心。灵枢云:“心,手少阴之经脉,直着从心系上至于肺,支者挟喉咙而上,所以咳则喉中如梗而咽喉肿痛。是咳本属于肺,而所见状皆属于心,故名心咳。”

二十二、咳引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此名肝咳。肝不作咳,因肝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肝。因肝足厥阴经脉上膈布于胁肋,上注于肺。所以咳则牵引其经脉所过之处作痛,故痛甚则不能转侧。

二十三、咳引右胁下痛,瘾瘾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甚咳更剧,此名脾咳。脾不作咳,因脾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脾。脾足太阴之经筋,结于肋,内著喻背,而脾位在左季肋内,所以咳则牵引其经筋接连之处皆痛。

附注:《礼记·月令篇》:春三月皆祭先脾,夏三月皆祭先肺,秋三月皆祭先肝,冬三月皆祭先肾。从脏器左右上下分布,按春夏秋冬四季方位排列,则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这是古人通过实践初步认识脏腑所在的解剖部位与现代生理解剖基本相同。

二十四、咳嗽腰和脊背相引作痛,甚则咳唾涎水,此名肾咳。肾不作咳,因肾受邪转移于肺,因肺受邪而传于肾。肾足少阴经脉从股内后帘上贯脊,其直者从肾贯膈入肺,别者外贯腰脊,所以咳则腰痛牵引脊背亦痛。因肾主五液,自入为唾,如脾为涎,所以咳则唾涎。

二十五、咳嗽作呕,甚至呕出蛔虫,此名胃咳。因脾与胃合,如脾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肺,胃以下行为顺,胃受邪则失其行之序而上逆为呕,所以呕甚则蛔虫亦呕出。

二十六、咳嗽作呕,甚则呕出胆汁,此名胆咳。因肝与胆合,如肝咳久不止,必传其邪喻胆,肝胆为木火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胆受邪则气上逆,所以胆汁亦随之而呕出。

二十七、咳嗽剧时大便遗矢,此为大肠咳。因肺合大肠,如肺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其下口为魄门,大肠气虚,所以咳则遗矢。

二十八、咳嗽不遗矢而只转矢气,此名小肠咳。因心合小肠,如心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变化,受邪则其气下奔,所以矢气随咳而出。

二十九、咳嗽剧时小溲往往随咳嗽自遗,此名膀胱咳。因肾合膀胱,如肾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膀胱。膀胱津液之腑而司气化,膀胱气虚不摄,失其约束,所以咳则遗溺。

三十、咳嗽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此名三焦咳。因三焦主流行营卫,畅通水道,是孤之府,亦称中渎之府。(《灵枢经·本输篇》:五脏皆有所合,独手少阳三焦无所合,属膀胱为肾所将,故三焦无所合。)如咳嗽日久不止,必传其邪于三焦,三焦并出胃中,三焦受邪则病及于胃,胃主纳谷,胃病则不思饮食而腹胀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张梦侬《论咳嗽哮喘病因脉治》。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投稿:

qq.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南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sgo.com/ysty/1213.html
热点排行
中医如何应对咳嗽难以

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虽然有其有利的……【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中医认为干咳的病因及

1、燥邪犯肺肺失宣降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中医认为干咳的病因及

1、燥邪犯肺肺失宣降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