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第二步气——热(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第三步气——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第三篇秋季养生法
“火云犹未教奇峰。”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常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唐代李商隐就有“巴山夜语涨秋池”的诗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也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洪水之势可想而知。杜甫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二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语脚如麻未断绝。”苏轼也说:“霜风来时,雨如泻”。
十三立秋养脾胃
(8月7-8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宜:祛湿养脾胃,食补;
忌:阴暑,秋老虎。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诸湿肿满,比属于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多吃一些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莫过于香薷了,可见《清明上河图》。香薷饮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推荐健脾药食——茯苓,但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小便过多者不宜食用。芡实、山药、豇豆、小米也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常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穴。总之,从立秋到白露,以养护脾胃为主。
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贴秋膘。根据中医四季五补原则,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淡补,是补而不腻,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鸭肉、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还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苦瓜等清淡食物。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防治秋燥,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在藕孔中塞入糯米,具有补心脾、治阴虚、去内热的功效。莲子不能生吃,《本草纲目拾遗》说“生则胀人腹”。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吃粥。
立秋遭遇秋老虎,体弱须防中阴暑。暑热伤人,耗气伤阴。首先不要贪图寒凉,其次不能吃寒凉食物,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番茄等。此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克星之一。对于阴暑的治疗,首推香薷饮和藿香正气水。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应秋之容平。儿童保健中要“常带三分饥与寒”。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而异。饮食上以养肺为主,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藕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捣细,炼蜜为丸,服之令人不老。千叶莲服之,令人羽化。《遵生八笺》
七月肝、心少气,肺脏独王。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无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此月勿思恶事,仙家大忌。五日宜沐浴,七日宜绝虑,斋戒。九日谢前僭,求祈新庆。二十八日宜拔白发。二十九忌远行。——《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
十四处暑防温燥
(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宜:早睡早起;
忌:秋燥,辛辣食物。
人体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而秋天一般为30%。
早卧早起,也鸡俱兴,科学睡眠防秋困。早点休息可以多藏精。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脾胃受凉。
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多吃一些酸味水果,缓解身体的旱情,像西瓜之类大寒的瓜果,就不要吃了。少辛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味辛的东西如辣椒、花椒、生姜等。处暑时节,除稍晚一些的山楂,最常见的莫过于葡萄了。但葡萄为寒性水果,成人每天不宜超过克,孩子不超过50克。吃葡萄后立即喝水,会腹泻。其他一些时令果蔬,如黄瓜、西红柿、冬瓜、梨、荸荠、甘蔗、大枣、银耳、百合、蜂蜜、和汤、粥等,可以多吃。“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说的就是秋季养生之道。
口干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眼明耳灵。”李时珍倡导,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如果秋气肃杀犯肺引起咳嗽,可用干银耳加鸡蛋,加糖服用,宜于干咳无痰;鸭梨粥,有清心、降火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
处暑,孕育健康宝宝的有利时机。
十五白露当养阴
(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宜:养阴;
忌:贪食寒凉,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好汉经不住三泡稀。防止脾胃受凉,秋瓜坏肚。苹果味酸甘,性凉,吃多了也会腹泻。但少吃一些苹果,可以止泻。冷菜是为了平衡酒的热性。“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个季节应当穿袜子防寒。
秋天到,鼻炎闹,健鼻方法早知道。经常按摩鼻部。
薄衣御寒有讲究,秋冻应除足和头。“秋八月,乱穿衣”。春捂秋冻是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就是不要过快的加衣服。身热汗出,阴津伤耗。秋冻要有度,温度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通过低于10度时要添加衣服。头脚,肚脐等也应排除在秋冻之外。“寒从脚起,热从头散”。“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的元凶。
莫让寒流梗住了血管,白露当防心血管病。出门注意保暖,推荐黄芪三七鸡。“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多按摩血海穴,它是化瘀的穴位。多按摩内关穴,减轻心脏的压力。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疬痢。勿食小蒜,伤人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人神气。——《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
十六秋分防燥凉
(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宜:保养肺阴,护肺;
忌:秋燥,寒凉。
秋燥分温凉,疗法大不同。从秋分开始,多属凉燥。介绍两种食物:梨子,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也可与红枣,萝卜,绿豆一起熬汤。还有白萝卜,可克制深秋凉燥。但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少食萝卜。菠菜和山药也有防燥功效。
燥咳来袭,如何让它客客气气走开。也分温燥和凉燥。舌苔是白的,说明体内寒重,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物;舌苔发黄,舌质红,说明内热较大,并有咽痛,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可吃蒸大蒜水进行治疗。也可按摩太渊穴。
秋季大便“不便”,调肺即可治疗。介绍治疗便秘的润肺美食——银耳。还有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功能。这些食物大多数是白色的。按摩腹部也是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腹部的穴位有气海,中脘(募穴为脏腑之气集中的地方),关元,天枢。
皮肤干燥瘙痒,从护肺开始。皮肤病当从肺治。补水不一定解燥,还有气化的功能。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还有鼻吸蒸汽法来润肺。还要勤洗澡。按摩曲池穴,三阴交,合谷穴,迎香。
十七寒露防寒凉
(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宜:热水泡脚,保养头发,出游;
忌:运动过度,过度悲伤,情绪过激。
寒露不小心,寒从足下生——泡热水脚以暖足。“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热水泡脚,胜吃补药”。晚饭后一小时后可以泡脚,不宜过早,水温42度左右。经常艾灸足三里和涌泉穴。
肩周炎来袭,如何给肩膀松绑。内因是肝肾亏损,气血衰落,外因是风寒入侵。多吃羊肉,木瓜,丝瓜,韭菜,山楂,当归等理气,活血,通络,强筋作用的食物。可多吃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驱寒功效的食物。秋季补血佳品——桂圆。还可喝一点酒,行气活血。可按摩合谷穴,肩井穴。
秋季燥气旺,莫让秀发去无踪。多吃鸡肝,猪肝,鲤鱼,桑椹等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食物。治疗脱发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重阳登高解秋郁,秋风送爽宜出游。按摩神门穴,太冲穴,内关穴。
取枸杞浸酒,饮令人耐老。(《四时纂》)
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都是九月宜食。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因其中有虫)。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
十八霜降宜进补
(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宜;进补,防寒保暖;
忌:着凉,气喘发作。
霜降时期,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易导致胃病发生。血热的人要经常吃些海带。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秋补是打底补,“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古人秋补一般既吃羊肉也吃兔肉。中医认为,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可常食这些东西。还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芡实。苏东坡一个养生之道就是日日含吃芡实。芡实即可炒又可煮,比如虾仁炒芡实,也可煮粥(30-50克,至烂熟)。可以多吃一些性温热而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
哮喘“拉风箱”,御寒得健康。感冒的穴位预防法,就是按摩风池穴。少吃寒性食物,如冰水,冰啤酒,牛奶,生梨,西瓜,香蕉,菠菜等。平时多吃一些兼补三脏(脾肺肾)的食物,如山药,栗子,核桃等。山药是三脏同补第一药食。张锡纯所创的“山药芡实薏米粥”,是保健药膳。
霜降寒邪盛,驱寒保暖有讲究。“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中医讲,寒冷是百病之源。步行是很好的运动,每天散步半小左右最好,每分钟70步左右。在气候寒冷的深秋季节,早起外出前宜进姜汤或牛奶,豆浆,红枣粥等热饮,以暖和身体。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鸡,羊肉等。五大部位须谨慎照料:一是脚部“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二是肩膀;三是腹部;四是脖子;五是膝关节。
霜降多胃病,暖胃散寒方法多。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等。还有花生,是十大长寿食物之一,每天食用不超过50克,带皮吃。经常按摩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
此月后宜野鸭(《食疗本草》),宜进地黄汤(《千金月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