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咳嗽是个问题。来不及前戏了,直接上一个赵绍琴先生治疗秋燥咳嗽的医案,供你们参考。
这年秋天,北京异常的干燥,好长时间都没有下雨。有一个37岁的小伙子,本来就是阴虚怕热的体质,经常五心烦热,心情烦躁。在这段久旱无雨的日子里,更是浑身不舒服,然后还一不小心生病了。
他怎么了呢?突然发烧,浑身头疼,体温一直在38度以上,身体乏力,干咳痰少,有时痰中带血,鼻干咽燥,心烦意乱,老是想喝水,而且想喝冷水。
他估计自己是感冒了,好不容易翻身下床,在家里东翻西找翻出来一瓶橘红丸。一看,清肺化痰,有止咳的功效,立刻倒出来吃,一连吃了三天。
结果病情更加严重了。
小伙子郁闷了,不是说好的止咳化痰的么!为何我这吃了药以后,高烧不退,夜里咳的简直没法睡觉,都咳出血来了,头疼的不要不要的,该不会就因为这感冒,我就挂了吧。
医院,挂了专家号,觉得自己这是疑难杂症,非专家不能治了。幸运地很,找到了赵老。
赵老仔细地询问了病情,发现舌绛干裂,脉细小弦数,同时问了之前用药情况,然后跟这小伙子说,你吃错药啦!
本来呢,你这个咳嗽就是燥咳,因为秋天天气燥热而导致的肺津缺失,引起的咳嗽。这时候的治疗,一定要从清热润燥入手。结果你没有辨证,直接用了橘红丸。
橘红丸虽然是祛痰剂,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但是应该用于痰热咳嗽,症见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里面的橘红、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都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让本来就已经很燥热的肺,阴液更伤。
所以才会出现痰黏咳不出,甚至咳出血的现象。舌质绛红干裂,也是体内热盛,津液耗损严重的表现。
而且如果是湿热的咳嗽,一般会表现为痰多,痰黄,而不是痰黏,或者干咳无痰。另外燥咳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咽干口燥,嗓子眼儿冒烟,火辣辣的。
于是赵先生用了清燥润肺的方法,给这个小伙子开了一个小方子,并加了一点儿止血凉血的药(因为他都咳出血了),3剂,让他回去吃。吃得好,再来复诊。
吃得不好,更要来复诊。
三天后小伙子来了,头也不疼了,烧也退了,口不干咽不燥,血也不咳了,晚上睡得很香。目前就是还有点儿浑身乏力,痰多成块的问题。赵老看看舌头,发现舌头虽然还是绛红色,但是舌面上已经比较湿润,说明燥热虽然去除了,可是本身阴液伤的厉害,还没有完全回复。
所以接着又开了一些甘寒润燥养阴的药,善后这个病。
由于赵老是根据小伙子个人体质和当时的症状开的药方,所以不具备秋燥咳嗽的普遍适用性。但是在中医方剂学中,有一个出自《温病条辨》的专门治疗温燥咳嗽的经方:桑杏汤。赵老也常常会拿这个方子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桑杏汤: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子皮3克,梨皮3克。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这里的梨皮,就可以用自己买来生的梨子,削皮入药。
功效为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症见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
这里面桑叶轻清宣散,可以疏散风热,宣肺清热;杏仁润降,可以肃降肺气,止咳平喘;淡豆豉辛凉透散,象贝清热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梨皮生津润肺,栀子皮清泻肺热。
每味药都用量轻盈,就是因为“治上焦如羽”,所以此方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大火煮开后,小火煮10-15分钟即可。
咳嗽虽然看着是小病常见病,但是能准确地判断寒热燥湿,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会治疗咳嗽,应该是每个家庭医生的基本功,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会辨证,别着急,慢慢来,总有一天咳嗽再也不是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