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每周一练附答案

时间:2024/9/19 11:40:35 来源:咳嗽

七年级语文上每周一练(9A)

内容:12、13课+《秋词》《夜雨》+《西游记》+记叙文阅读

班级姓名座号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次北固山下》中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补全词语。

殉职xùn狭隘ài纯粹cuì拈轻怕重niān

干涸hé坍塌tān废墟xū光秃秃tū

派qiǎn遣纯cuì粹tuí颓唐沉默guǎ寡言

tān坍塌废xū墟流tǎng淌yǎn偃旗息鼓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有些国人是应该好好反思了,反思为何变得现在这般麻木不仁,反思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湖北某一女子成现实版樊胜美:从小父母对她漠不关心,现在却让她出十万元给弟弟买房。

D.白求恩医生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当今广大医疗工作者学习。

A.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合乎句意,是正确的;B.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属褒贬不当,是错误的;C.漠不关心: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合乎句意,是正确的;D.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4.修改病句。

A.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促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修改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B.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

修改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

C.在那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数的希望,也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修改后:在那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孕育着无数的希望。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B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B.⑤④③①②C.④①②⑤③D.①④③②⑤

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有关《植树的牧羊人》的文段。⑤句首先指出到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旅行,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④句从总体上描述阿尔卑斯山地的面貌,引出下文。③句具体描绘山上的景色,紧跟上文。①②两句写出了我在荒野中的行走,先“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⑤④③①②

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6分)

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jǐncù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正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qīnglài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shì)          有模有样( mú)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团jǐncù( 锦簇 )qīnɡlài( 青睐 )

(3)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8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通过对归期问询的回答,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情。

B.“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C.第二句写想象景象,在想象的夜雨景象中,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C.有误,“第二句写想象景象”错误,是实写。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了怎样的场景?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是想象与亲人欢聚,剪烛西窗,促膝夜谈思念之情的情景。作者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巴山夜雨”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剪烛西窗,促膝夜谈“巴山夜雨”的无尽思念。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时的喜悦之情。据此理解可概括作答。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9-13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就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副承受了不知多少风雪的护膝,一顶因日晒雨淋而斑驳不堪的头盔。几分钟后,他打开车灯,奔赴数十里外的学校——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②曾经,我以为父亲如那辆摩托车的车灯,两道光柱直刺暗夜,而我,只需轻轻一抬腿,便能踏上平坦大道。这个想法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

③经过父亲的悉心指导,我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家离学校很远,如果住校,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窘迫的家境根本不允许。父亲四下打听,便与亲戚商定,暂时借住。

④学校与住处一南一北,仍然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怎么办?父亲略一思索:“我送你!”从此,每天早晨,父亲先送我上学,然后再赶往自己的学校上课,风雨无阻。

⑤班级有些同学家境殷实,汽车接送是“标配”,“四轮子”风不透雨不漏,父亲的摩托车则灰头土脸。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为何别的同学条件优越,而我找个住处都难;为何同学们穿着一件件名牌,而我只有一身校服;为何同学家的车灯那么明亮,而父亲的车灯却如此昏暗……

⑥终于,压抑许久的我爆发了。那天,父亲的摩托车车灯坏了,一不小心,我们父子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田野里。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父亲一声不吭,打掉满手的泥巴,默默地抹掉沾在脸上的草叶,走上来拍去我身上的泥土。

⑦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光,我瞥见父亲身上穿了多年的棉袄被划出一道新口子,内衬翻了出来,黄里透黑。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我凭什么与同学攀比吃穿?我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家人能力有限?而我又为何不能像父亲那样去奋斗?

⑧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

⑨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那摔坏的车灯在鞭策我奋力前行。期中考试后,我做了发言:“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每天坚持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接送、奔波,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台下,父亲摸摸鼻子,故意地咳嗽了几声。

⑩会后,我前所未有地拥抱了一下父亲,并催促说:“爸,赶快把摩托车的车灯修好吧!”

父亲说:“不需要修了,你已经在心里装上了一盏更亮的灯!”

(选自《意林》,有删改)

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我茫然,埋怨,嫉恨……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第⑤段中“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茫然,埋怨,嫉恨”承接了前文“我”的心理变化,引出第⑥段“终于,压抑许久的我爆发了”。由此可知,放在丙处最合适。

10.品味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和要求作答。(6分) 

(1)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一……就”“一下子”表现出“我”怒气爆发的速度之快,表达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一……就”“一下子”突出了“我”心中的那股怨气爆发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我”压抑太久,内心极度怨恨。

(2)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羞愧、懊悔、自责的程度之深。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前的一幕”比作“一根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瞥见父亲破旧棉袄的内囊黄里透黑时内心的刺痛,表现了“我”反省自己行为后内心极度羞愧、自责。

11.第⑧段独句成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

1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①勤劳俭朴。棉袄穿了多年,内衬已黄里透黑。②疼爱子女。悉心教导“我”学习,送“我”上学;“我”冲他发火时,仍为“我”拍去身上的泥土。③执着坚忍。每天早晨,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

13.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子间围绕车灯发生的一系列事情。④“车灯”象征父亲的品格,父亲的品格如车灯般明亮,指引“我”前行。

(三)名著《西游记》

1.《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明代 (朝代)小说家。

2.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 菩提祖师。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定海神针铁 ,又唤作 如意金箍棒 。大闹天宫后,他被如来佛祖压在 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 ;他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sgo.com/kszl/182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