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古人如此命名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由此开始进入了最冷的时期。
果然,这两天,魔都就将迎来30年同期最冷的周末!
期间可能伴有雨夹雪的天气现象。气象台发布称,周末最低温度将达到-10℃。
下面是上海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知道真相的我······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医院、医院儿科门诊已经比春运的火车站还热闹了。孩子扎堆生病,逼得儿科医生连饭也顾不上吃,甚至不得已采用限时限号、暂停接诊的办法缓解病患压力,也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孩子生病受罪,家长心力交瘁,医生不吃不睡,医患矛盾尖锐,寒流来袭让一个城市的医疗系统备受压力。
这两天小编在网上看见一位母亲写的文章,描述了她的孩子在遭遇发烧、咳嗽、腹泻时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总结,颇觉受益。今天不妨与各位宝爸宝妈分享。最重要的是,这位妈妈替小编说除了一些心里话:
“我家大宝今年4周岁了,在4周岁之前,感冒过,发烧过,咳嗽过,腹泻过,但是除了验血和体检打预防针,从来没有让儿子被针扎过,医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我觉得作为一个跟孩子一起慢慢成长的家长,我为他成功得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第一道防线——免疫力。我不是一位专业医生,我记录的只是我和宝贝共同抗争病毒的真实经历。第一次发烧——72小时的战斗
一天,我和老唐外出回来,一进家门看到的就是小唐一幅可怜兮兮的小模样——8个半月的小小人儿迎来他人生中第一次发烧的经历。
因为小唐一过6个月,我就开始有意学习孩子的发烧症状及护理,经过询问和观察,发现本次发烧一是无缘无故,二是暂无感冒症状,又是宝贝第一次发烧,所以初步判断婴儿急疹的可能性非常高,最后决定在家以物理降温为主,时刻监控体温。
表面淡定的我其实心里已经全副警备。我们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第一天:
基本隔一个小时就用耳温计监测体温,一直在38.5度徘徊。贴着退热贴的小唐被我们取笑为日本武士。胃口还不错,吃睡正常,因为身体不舒服异常粘人,动不动就委屈地瘪嘴。全家只能轮番抱着到处转悠才稍微安抚他脆弱的小情绪。
中间喂水数次,一次15毫升左右。上午睡觉半小时,下午睡觉半小时,晚上7点入睡。夜里体温仍然持续38.5度。
第二天:
早晨起床,耳温计显示到了39度,坚持物理降温培养自愈能力的我和外婆有点心慌起来。但是这时候还能镇定得住,继续喂水,然后用温水擦拭手脚、腋下、后颈等地方进行降温。到了下午,终于快逼近39.5的时候,我决定给小唐吃婴儿退烧药(国外带回来的一种儿童退烧药),半小时后,体温显示37.5度。
我知道退烧药只是暂时控制体温,让宝贝感到舒适,并不是治疗发烧的作用,于是到了晚上,慢慢回升的体温并没有让我惶然失措。依旧靠退热贴和温开水支持。
然而最艰难的挑战在当天夜里来临了,临睡前小唐体温又飙升到39度。即使做了强大的心理建设,这时候也会不免慌了神。
冷静下来后,先打电话给当医生的表妹了解了下情况,医院什么医生什么时候坐诊什么时候开始挂号。同时上网搜索复习了一下关于小儿感冒发烧的资料。然后睡前再给他喂了点退烧药,心里估摸着要是明天早上还是38.5以上,医院。
第三天:
度过一个艰难的不眠之夜后,早晨体温38.3度。隔一个小时再测,38度。很好,因为有了下降趋势,我的信心更强。
小病号因为不舒服睡不安稳,但是生病时睡眠又是非常重要,于是决定给予小唐最高待遇——抱着睡觉。上午硬是抱着睡了2个小时后,小唐在我快麻到没知觉的臂弯醒来,突然咧嘴一笑。赶紧拿耳温计一测,体温37.3度。这是病情达到巅峰之后的回落,如果不出意外,体温将持续褪去,直到正常。
果然,下午午睡起来之后,体温37度。晚上7点,体温36.8度。
第四天:
体温、胃口一切正常,但是身上开始出现一片片红疹子,我心中的大石骤然落下,果然是幼儿急疹。只要烧退出疹子,大概1~2天就会痊愈。
疹子先是肚子和背后,接着慢慢蔓延到四肢,到出疹第三天,基本已淡去无痕。
从抗烧72小时到抗疹3天,我宝贝小唐,完胜!
小结:
1、如果婴儿六个月以后第一次发烧,首先可以考虑为幼儿急疹。一般是好端端的突发高烧,三四天后就退烧,开始出红疹,一般是身上,特别是背后、四肢,有的也会发在脸上。等一到两天,红疹就会自己褪去。幼儿急疹会自愈,而且终身免疫,注意物理降温、补水就可以。
2、发医院,先观察症状和体温。如果医院!吃药!打针!先把烧退下来!这种做法百害而无一利,很可能就发现不了隐藏着的病因。要知道,发烧时一个显现的病情,但病因却可能不尽相同。如果贸然只顾退烧,就会忽略了发烧背后真正的原因,甚至延误病情,伤害了我们的宝贝。
3、注意家里通风,不能捂热,反而要散热,可以用空调,但是与室外温差不要超过5度。体温38.5度以下坚持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拭宝贝手脚、腋下、后颈和额头等,多喂温开水,注意休息,特别是要睡眠好。
4、如果体温高于38.5度,要吃退烧药,现在据说美林最好不要吃,泰诺林更适合。但是注意剂量,根据宝贝体重和年龄严格控制用量,以免过度降温。同时坚持继续物理降温,避免高温惊厥。
5、要了解,一般感冒发烧多为病毒性感冒,高热、反复是正常的,在没有严重症状时要抵抗住打抗生素的诱惑,这时候抗生素对病情不利反而有害。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一般儿科医生为了追求效果快,基本都会建议吊针输液,所以家长必须分辨哪些是真的需要输液,哪些是完全没必要的。
我的做法是:如果高烧39度,我先去便民门诊开验血单,然后带孩子去验血,等化验单出来以后,直接带着化验单去挂比较值得放心的儿科医生。这样缩短了看病过程,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6、必须知道退烧药是控制体温的手段,不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做好发烧反复的准备,但如果体温连续反复或者高烧超过24小时,医院。感冒孩子吃感冒药后有好转甚至康复,家长们认为是感冒药“治”好了孩子的病。但其实是理解误区,因为只是感冒药中某些成分抑制了感冒的症状,并没有真正治好感冒。所以在没有必要必须吃药的情况下,我觉得最好的替代治疗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多关爱。
第一次腹泻——不止泻的72小时
小唐一周半的时候,有一天上午起床,我发现他精神不是很好。一开始以为没有睡够,打算午饭后早点让他午睡。
两个小时以后,他还是一副怏怏的样子,我拿出他喜欢的冲锋枪,他都没看两眼。我突然发觉不对劲,对着他额头一通摸,可是感觉并没有发烧。想想不放心,于是用额温枪一量,结果发现居然是37.5度(平时正常情况下额温枪显示是36.8度)。
儿子发烧了!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慌张,因为对于儿子第一次发烧后,后面几次基本都是开水加睡眠,靠着自己战胜的,于是按照先前的经验先找出退烧药放着备用,然后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开始一点点让他喝进去。
中午午饭后,玩了一会,看他想睡觉了,于是照理泡了毫升的牛奶。结果他咕咚咕咚喝进去以后,直接一大口全部吐出来。我顿时傻了,愣愣得想,可能是发烧觉得胃里不舒服。整理完以后就把他哄睡了。
半个小时之后,醒了。并开始哭闹。同时发现拉拉裤里已经有了大便。看了下颜色,偏棕色,还算是成型。于是继续哄睡。
半个小时候之后,再次醒来,这次表示不要睡了,于是开始陪他玩玩具。几分钟后,看他一脸憋红,忙问是不是想“嗯嗯”,他点头,于是抱到小马桶上,轰隆隆一通,大便的最后发现有点蛋散状。测量体温,仍然是37.5度。继续喂水。
晚饭后,喝了牛奶打算哄睡。结果仍然一个饱嗝打出来,把刚喝进去的牛奶全部吐出来。
体温在38度左右徘徊。拉了6次。后面几次基本都已经不成型。
至此,我已经确定儿子是腹泻了。
于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儿童思密达(这些都是属于家庭常备药)和电解质补充液,在临睡前按照说明书剂量喂进去。再准备了开水、干净拉拉裤和清水、纱布备用。夜里因为不舒服,宝贝睡得并不安稳,每次哭闹都伴随一次排便。给他清理干净以后,再小心喂水。
熬到第二天,体温已经降下来趋于正常,但是腹泻情况并没有缓解,一整天就在呕吐、排便、喂水中进行。到最后因为几乎没有吃进去东西,拉出来已经基本是水样了。
医院,或者要去药店买药止泻。但是被我坚决拦下了。
医院并不是我盲目的淡定,而是我心中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判断,八九不离十就是“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单纯止泻,必须通过拉肚子将病毒排出。加上我十分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只要在不脱水的情况下,我坚持在家里休养。
在家人的质疑中艰难得度过了第二天。到第三天上午一起床,儿子的精神比前两天好了不少,说要吃番茄面面。我心里一喜,直觉觉得我这次坚持是正确的。
果然一个上午就拉了一次,虽然还是不成型。
下午开始,精神开始恢复,拿着喜欢的冲锋枪开始对着人喊“嗒嗒嗒~”。到了晚上,一天总共便便两次,没有呕吐。继续思密达、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到第四天,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一整天都没有拉肚子和呕吐,体温也没有反复。
72小时,儿子小唐我,完胜!
小结:
1、拉肚子的时候家长基本反映都是马上止泻!其实在我看来,首先要冷静判断,是肚子着凉?或者吃坏东西?或者感染病毒?不管如何,都是不太适合第一时间马上止泻。有的必须要将肠胃的病毒通过拉肚子集中排泄出来,所以单纯止泻反而有害无利。弄清病因再对症下药。
儿子后面几次腹泻,因为判断不出病因,我就拿着医院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结合医生诊断来用药。
2、发现宝宝腹泻了,无论是什么原因,先要注意肚子的保暖,不能再受凉。如果伴随呕吐,还是少食多餐,能吸收多少是多少。饮食先从清淡开始,不要油腻腥荤,减轻肠胃负担。
3、因为腹泻会将身体水分也大量排出,因为身体水分流失和电解质紊乱,所以预防脱水和补充电解质是非常重要的。不管腹泻的情况和次数如何,如果出现脱水情况,通过补水也解决不了的,那医院咨询医生的好。
4、拉肚子的时候,观察大便的性状比次数要重要。要及时记录大便次数、时间和状态,医院就医,这些数据都是给医生参考的重要指标。
犯了经验主义,忘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唐的第一次咳嗽发生在他周岁之前。看他憋着脸难受得咳咳咳,心都纠了,想问他喉咙痛不痛,他又说不出来,一口痰咳出来,敦促他赶紧吐,结果小屁孩又咕咚咽回去,看得我心急火燎的。
但是在咳嗽这个问题上,我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之前几次小唐都顽强得战胜了病毒,所以这次,我依旧觉得靠小唐自己绝对没问题。于是准备了沐舒坦和白开水。根据传统的做法,买了冰糖、雪梨和川贝,打算双管齐下。
意外得是,五天之后,依然没有好转,夜里反而越来越重。
这次顶不住群众的压力,我带着小唐飞赴事先已经了解的儿科医生的家里(医院实在挂号不到,就托人打了招呼直接带到老医生家里去)。老医生看了喉咙,听了肺部有无湿罗音,最后开了中药和神阙贴,并让我停止自行用药和各种汤水。
回家按照老医生的方法,三天之后,咳嗽明显好转。之后陆陆续续直到痊愈,本次咳嗽竟然持续了差不多大半个月的时间。
咳嗽事件发生之后,我懊恼得自我反省很久。
直到看到一些育儿书籍,才明白咳嗽的病因是多么复杂的一种情况,而且跟其他病症不同,咳嗽如果不正确处理和对症治疗,一般很难较快得自我痊愈,如果对错症,还会直接延误病情。
这件事在对我接下来的育儿生涯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将我的经验主义收起来,必须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结:
1、一般咳嗽很多都是伴随感冒或者发烧症状痊愈之后,接踵而来的。一般我们分干咳和湿咳。如果是气候干燥,导致嗓子干痒,那就主要以润肺清嗓为主。比较有用的,我试过白萝卜注水。取白萝卜一根洗净、切片,锅里装水,连同水和萝卜片一起煮15分钟。然后水倒出,给宝宝当开水喝。
如果是痰咳,一般冰糖雪梨就比较有用加点川贝也是不错的选择。
2、如果感觉咳嗽很费劲,像拼命有痰却咳不出来的感觉,沐舒坦就要用上了,但是很多人都误解,以为用了就是化痰的作用,其实它只是起到稀释痰液,让人更加容易咳出来而已。所以用药的前几天会发觉咳得比平时更严重,那是正常的。
3、宝宝还小的时候,很难自主咳出痰来。可以用拍嗝的手法帮助,具体就是平时吃完奶竖起来拍嗝的姿势,让他趴在肩膀,用手掌做成空心掌,在肺部方位,从下到上有序有规律地拍打,拍打要有一定力度,但不能太用力。
4、咳嗽初期,老医生给我的神阙贴贴在膻中穴,感觉效果比较好。我想一般的咳嗽贴应该也有这个作用,但是前提必须是咳嗽初期,不太严重的时候。
5、咳嗽症状时,如果自己明确不了病因,最好找医生确认。有时候相同的症状却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所以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最好不要照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儿子的生病经历,有感于以下几点:
1、坚持母乳喂养。基本上宝宝出生六个月内,自带的免疫系统不会让他生什么大病,但是过了六个月,就要培养宝贝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了。母乳就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同时宝贝生病了,胃口不好时,母乳就是他唯一的精神慰藉和能量来源。
2、事前学习,做好功课。一个好妈妈,可能不会医治宝贝的所有疾病,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宝宝得病的几率。如果宝宝已经得病,那就做好相关观察和记录工作,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会加快整个治疗过程。
3、医院尽量不要去。医院是一个环境复杂的地方,宝宝小的时候,更是容易被交叉感染。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要盲目淡定,前提是你得心里大概有个数,掌握一个度,在超出这个度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医院。所以在病情初期,医院的准备,医院好的医生如何挂号等,有备无患。
4、医院,只要不是实在没办法,就尽量不要挂急诊,宁可花时间挂口碑好的儿科医生。当然,急诊也是可能碰到好的医生,但是一般来说,急诊科室就是新医生的实习“必经之地”,经验可能不太足。如果能不吃药尽量靠自己,能吃药绝不打针,能打针觉不输液。以培养自身免疫力为目标,每一次的战斗都是一次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遇到合适的医生,那就一直认准一个医生看病。
5、了解相关儿童疾病的用药,并在家庭医药箱中常备。因为宝贝经常在半夜发现发烧拉肚子等,免得手足无措和病急乱投医。另外,药品要记得更新,定时清理过期药品。
6、医院的治疗过程:如果发烧,可以先带孩子去便民门诊开验血单,然后挂号给医生看的时候直接带着验血化验单;拉肚子,先化验大便样本、验血等等。医院的等待时间,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
7、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父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细微变化的人。宝贝在发病初期就敏感觉察并迅速采取有效正确的措施,将有很大几率控制病情的发展。
而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父母的观察和客观记录也将帮助医生更精确判断病情和病因。
其实孩子每一次生病,都是爸爸妈妈学习的好机会。当父母的要相信,每一次与病毒的“直击”经历都是宝贝给自己的免疫力一次更强大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宝贝把,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健康。
上海辣妈的交流群育儿网上海交流群:,育婴师小编
添加领取30T育儿资源,更有不定期红包,等你加入哦~
赞赏